编者按: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迎接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,践行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”方针。为全面展示自评自建成效,即日起,推出“审核评估巡礼”专栏,以系列图文的形式,分享各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、特色与优势,展现教育教学新风貌,挖掘特色发展新动能,搭建交流互鉴平台,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学院基本情况
化学与材料学院源于1978年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化工系,2019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学院,是我校办学历史悠久,特色突出的学院之一。建有陕西省煤基低碳醇转化工程研究中心、陕西省绿碳化工现代产业学院、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、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陕西省材料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。学院下设化学化工系和材料科学系2个系,有化学、应用化学、能源化学工程、材料化学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。化学专业为省级“特色专业”、省级一流专业,材料化学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。目前学院在校生1400余名,其中师范生600余名。
学院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完善。学院实验大楼面积约3000平方米,仪器设备1200余台件,价值2000万余元,大型教学科研仪器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、原子层沉积系统、X射线衍射仪、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、同步DSC-TGA热分析仪、动态热机械分析仪、激光粒度仪、元素分析仪、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孔隙分析仪、高气密性自动在线光催化分析系统等,能够完全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。
学院始终牢固树立“教师为本,人才第一”的观念,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,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。学院有教职工中54%具有博士学位,教授11人(三级教授1人),副教授14人,高级工程师2人,高级职称占比达42%;陕西省高校“教学名师”1人,陕西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人,4人入选渭南市“科技百人”,多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、陕西省青年科技奖、渭南市青年科技奖、渭南市科技英才等称号,有学校学科带头人1人、学术带头人2人、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人。此外,20余名教师获聘西北工业大学、陕西科技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。
二、育人举措和成效
学院将化学化工基础理论与能源、材料、高分子等学科紧密融合,已形成了能源化工助剂、无机功能材料、绿碳节能与环保等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。学院近三年来已承担国家级、省级,以及与企业合作研发或合作教学科研项目30余项,总经费约达千余万元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,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,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,教师出版著作10余部,申请获得专利近10项。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,其中40余篇被SCI、EI收录,出版专著5余部;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余项。学院注重科研反哺教学,近年来学科竞赛、考研成绩喜人。
三、特色和优势
(一)坚持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学院坚持立德树人,重视党建与育人的深度融合,发挥学院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、“清风化语”思政育人工作室,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课堂阵地和渭南红色资源等平台的育人功能,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。
(二)做强一流专业,提升教育教学水平
学院以化学师范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为立足点,加强教育教学改革,鼓励老师打造精品课程、创新教学方法,学院化学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课程,获批2门省级一流课程、2门省级思政课程,获批1个陕西省优秀思政教学团队
(三)以研究生升学考试为抓手,切实提高教风学风
学院以考研工作作为学风建设的抓手,实施个性化设计、全程化互动、实践化教学、亲情化服务,全力护航全校考研学子的升学梦。化学与材料学院连续九年考研稳居全校榜首,考研录取率连年递增,2025届上线率达54.07%。一大批毕业生被中国科学院、西北大学、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录取。
(四)搭建实践合作平台,在实战中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
加强课程、教学、老师同行业、基础教育单位对接,增强学生实践能力。学院组织多名老师参与到陕煤集团、蒲城清洁新能源、蒲城三中、宝塔山油漆厂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。企业博士加入学院教学团队,将企业生产、一线教学等方面实际技能融入到本科教学课堂中。学院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,近3年获得挑战杯、互联网+、师范生技能竞赛、陕西省化学实验邀请赛、化工设计大赛、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、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奖项50余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