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迎接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,践行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”方针。为全面展示自评自建成效,即日起,推出“审核评估巡礼”专栏,以系列图文的形式,分享各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、特色与优势,展现教育教学新风貌,挖掘特色发展新动能,搭建交流互鉴平台,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学院概况
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,现有四个专业,分别为生物科学(省级一流专业)、地理科学、农业资源与环境及生物制药专业。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,其中教授、副教授职称占教师总数50%以上,博士数量51人,占专任教师占比91.1%。学院坚持“人才优先,服务发展,重点突出,整体提升”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,不断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,致力培养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知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教师。
二、人才培养举措及成效
人才培养举措
学院积极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、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,构建具有环生特色的“1234”育人格局。即:落实“一个责任”(党组织育人责任体系)、打造“两支队伍”(党政管理队伍、专职教师队伍)、抓好“三个阵地”(学生思政社区、班级育人阵地、网络育人阵地)、搭建“四个平台”(科技创新平台、实践教育平台、关怀帮扶平台、管理服务平台)。学院具体举措:1.党建引领:以学院党总支为核心,开展“党建+”品牌活动,强化师生理想信念;2.实践育人: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、环保宣讲等志愿服务,深化社会责任教育;3.学科强基:构建“环境+生命科学”特色课程体系,推行“导师制”,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0余项;4.双创教育: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、创新设计大赛等形式,增强其创新和创业能力;5.常态化锻炼:落实“阳光体育”计划,开展晨跑、院级运动会,并将体质测试纳入评优参考;6..劳动课程化:设置“作物栽培”等劳动教育模块,强化专业技能与劳动结合.

培养成效
学院对标行业需求与学校定位,明确“以学生能力产出为核心”的改革路径,建立“学院-专业-课程”三级联动机制,确保OBE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。通过坚持开展“加强学风建设、提升学生考研率”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,连年在考研中名列学校前茅。2024届普通本科毕业生128人考研,报考率达57.9%;84人上线,上线率达65.6%;51人成功“上岸”,录取率达39.8%。近年来,先后获批国家级、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0多项。先后多次多名学生在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、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、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。2022、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三年,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进入第八届、第九届、第十届“田家炳杯”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决赛,并获二等奖3项。 2024年在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,地理专业张佳悦荣获特等奖。杨秀英老师被评为“优秀指导教师”。


三、育人特色优势
“全员”聚力,落实育人责任
学院在党总支领导下,扎实做好“初心固本”工作,党总支书记切实履行“第一责任人”责任,其他领导班子坚持“一岗双责”,全院加强“党政干部+专任教师+辅导员+班主任+教辅”育人队伍建设,构建“全体参与、全员覆盖”的育人队伍;加强家校合作,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,联合家庭教育,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模式。

“全程”贯通,强化育人成效
学院把政治方向、价值取向、学术导向体现到教学研究全过程各环节,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,加强家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协同作用,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,进行家庭教育指导,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。

“全方位”保障, 提升育人质量
学院教师依托专业课程教学“第一课堂”,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,教师人人讲思政。打造“铸魂领航”辅导员工作室,成立“环生笑语”心理育人中心和“助梦环生”资助育人工作室,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。选拔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,积极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、学生“四位一体”的协同育人机制,共同承担育人职责,为学生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