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迎接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,践行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”方针。为全面展示自评自建成效,即日起,推出“审核评估巡礼”专栏,以系列图文的形式,分享各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、特色与优势,展现教育教学新风貌,挖掘特色发展新动能,搭建交流互鉴平台,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》1986年创刊,月刊,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、渭南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。学报连续三次入选“中国社会科学院AMI综合评价(A刊)扩展期刊”,是“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”“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”“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”。学报的标志性特色栏目《司马迁与〈史记〉研究》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。2019年以来,获得集体荣誉16项,个人荣誉40余项。

中共中央宣传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下发的《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》指出:“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,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,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。”近年来,学报编辑部紧紧围绕学校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的要求和愿景,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、出版导向、价值取向,注重刊物的社会效益,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影响力,做好做强史记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两个内容板块,建设好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“平台”和“阵地”。
一、强化名栏建设,发挥司马迁与《史记》研究的学科优势
依托司马故里的地域优势和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的学科优势,从创刊起,学报就发表有关司马迁研究的文章,1989年开始设立“司马迁与《史记》研究”栏目。通过主题策划、重点征文、追踪学术会议等,弘扬司马迁人文精神,引领史记研究的方向与热点,至2024年12月已连续设栏35年212期,发表文章919篇,已成为国内外史记研究的重要平台。2017年至今,栏目文章先后被《新华文摘》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、《文摘报》等二次文献转载转摘43篇。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,是陕西省第三家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的高校学报栏目。栏目被评为“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”“全国教育院校学报特色栏目”“陕西省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”。
二、设置教育专栏,强化师范院校学报的教育特色
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提出:“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,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。”学报近年来加大教育教学类发文比例,强化师范院校学报的教育特色,主要开展教师教育、思想政治教育、基础教育、课程与教学研究等。2020年以来每年保持在40篇左右,占学报发文总数的1/4以上。

2024年,结合学校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,学报发布了教育类年度选题指南,特约了李志民(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)、姚聪莉(西北大学,本刊编委)等专家稿件,被“学习强国”“中国教育在线”等媒体全文转载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组织了“教育高质量发展”“劳动教育”“教育数字化”等专题文章。特约教育部教指委员、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杜仕菊教授,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云霞教授,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邵献平教授撰稿。
三、以问题为导向组织选题,助力学校提高服务地方效能

学报编辑团队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、重大热点问题积极策划相关栏目和专题稿件,邀约校内外质量高、内容好、有独创性的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。做好关中文化、乡村振兴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专题栏目的策划、组稿、发表工作。近3年来,“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”专题发文15篇,“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”及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”专题发文23篇,乡村振兴专题发文23篇,“关中文化研究”发文23篇,“经济高质量发展”专题发文19篇。
四、密切联系校内学科带头人,推动专家参与办刊
学报注重专家参与办刊,充分发挥编辑委员会的指导、监督和咨询作用,编委会成员90%以上来自校内学科带头人、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机构负责人。通过与编委会成员沟通,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科前沿,把创新意识贯穿于策划、组稿工作中,提高校内作者的发文数量和质量;另一方面,结合校内老师国家级、省部级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,向项目团队的老师约稿,引导校内教师实现研究成果理论化、成果展示专业化和书面表达规范化,进一步提升校内教师的科研水平。近三年,校内作者发文量100余篇,发表校内基金项目成果60余篇。

为学校的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学科建设服务,是高校学报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。我校学报团队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,将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学术期刊的初心和使命,建设好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“平台”和“阵地”,为校内外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