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迎接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,践行“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”方针。为全面展示自评自建成效,即日起,推出“审核评估巡礼”专栏,以系列图文的形式,分享各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、特色与优势,展现教育教学新风貌,挖掘特色发展新动能,搭建交流互鉴平台,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办学现状:稳健发展,底蕴深厚
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7月,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、科研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。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两个专业,在校生规模达到590余人,教职工54人,包括博士7人、在读博士7人、教授3人、副教授21人,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、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。近年来,学院先后入选陕西省首批标准化马院和重点马院培育单位,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。

近年来,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19年,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校级特色学科,为学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近三年来,学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,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,展现了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劲的科研实力。同时,学院还获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,校级项目40余项,出版学术著作3部,获省级奖励6项,校级奖励30余项,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。

与陕师大召开联合培养硕士生工作会议后合影
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等4门课程建成MOOC并投入教学,累计使用人次超过2万;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“一流课程”4门;建成《渭华起义虚拟仿真实验》投入教学使用。



二、育人举措及成效:三全育人,质量为先
学院坚持“三全育人”理念,创新机制和理念,唱响新时代育人主旋律。通过思政大练兵、集体备课、听评课和名师引领等活动,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亲和力。通过“翻转课堂”、“对分课堂”、“专题式教学”等方法的运用,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显著增强,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大幅提升。同时,学院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,实现全课程育人。在管理育人、学生工作育人方面,学院细化日常管理,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引导学生成为时代新人。

思政大练兵听课评课

教研室集体备课

党委书记、校长张守华深入课堂听课

学院领导班子深入课堂听课

翻转课堂——我的课堂我做主

双师课堂——思政与艺术的碰撞
在学风教风建设上,学院构建了“七位一体”的学风教风建设体系,从组织领导、思想引领、监督检查、教学改革、指导体系、特色活动到优秀典型树立,全方位助推学生成长。近年来,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学院多次荣获学校“考研先进单位”荣誉称号,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。
三、特色优势:服务地方,创新实践
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发挥学科优势,组建理论宣讲团,深入校内各单位、校外企事业单位、社区等宣讲党的创新理论,受到广泛好评。同时,学院积极对口帮扶渭南职业技术学院、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,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,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。

学院教师服务地方开展系列讲座
此外,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,如邀请英模、名师进思政课堂、举办“庭审进高校 审判零距离”等活动,特色活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获校级2024年度校园建设优秀成果奖,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让思政课“活”起来、“实”起来。这些特色工作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内涵,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

“庭审进高校 审判零距离”活动

全国劳动模范董宏涛《我的技能报国之路》

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林冬妹教授作报告

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

展望未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秉承初心使命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和服务地方的方式方法。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、深化教学改革、优化育人环境,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、扎实专业知识、较强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,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