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王小敏
李岩有一个长达六年的梦想——让那些在时光中日渐式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动画的逐帧光影里重获新生。
李岩是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一名动画专业教师。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,多数动画人追求炫酷的特效与商业流量,她为何执拗地回望,将目光投向那些沉淀着千年民族智慧的古老技艺?
从“旁观者”到“摆渡人”
这个暑假,李岩过得并不轻松。她奔波于非遗活动、公益表演间,伏案于电脑旁制作非遗技艺科普动画。
说起她与非遗的缘分,还得追溯到一场皮影戏。2019年,传媒学院师生在华州区采风时,一场皮影戏深深触动了她。“老艺人一边用双手牵引着皮影翻转腾挪,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,这种民间美工与戏曲巧妙结合形成的独特艺术让人震撼。”李岩回忆,老艺人与他们交谈时,无奈地说出了皮影戏面临的发展困境,当地皮影艺人已不足20人,平均年龄超过60岁。
返校途中,李岩萌生了一个想法:能不能用动画技术,让皮影跳出戏台,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?
说干就干,李岩沉下心来,探索皮影与动画的融合方式。她走访老艺人,了解皮影背后的文化意境、情感内核;构思如何将皮影技艺的细节表达与动画原理、分镜头构图、运动规律结合起来,找到关联之处;思考怎么平衡皮影元素与动画叙述等。
“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皮影表演中的‘顿挫感’和节奏感‘翻译’成动画语言。”李岩说,传统皮影表演靠的是艺人手上的“劲儿”,而动画则要精确到毫秒的帧率计算。一个简单的挥手动作,她带着学生反复调整了上百遍。调快了,失去了皮影的“顿挫感”。调慢了,又失去了皮影的神韵。
历时4个月,李岩与学生共同完成了第一部皮影动画《管鲍之交》。短短4分钟,既保留了皮影的灵韵,又注入了动画的活力,让许多人第一次感受到“数字皮影”的魅力。这部作品后来捧回来多个奖项,李岩也成了大家眼中的非遗“摆渡人”。
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拥抱”
“老掉牙的东西,谁看?”李岩第一次把非遗搬进课堂时,学生毫不掩饰地抵触和质疑。在现代学生眼中,皮影是老一辈的旧物件,与他们热爱的短视频、二次元不搭。
如何打破偏见?李岩没有急于说教,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们走进非遗创作的语境。
“李岩老师把皮影构件带到课堂,当场拆解,向我们展示其结构与动画关键帧在运动逻辑上的异曲同工。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精准对接了市场需求。”毕业后顺利找到相关工作的2019届学生董梦媛说。
“课堂上,李岩老师与大家一起解构分析优秀国产皮影动画,再运用现代动画软件重构皮影戏的经典剧目,赋予老故事‘青春’的表达。”大四学生张雨怡告诉记者。
渐渐地,学生开始主动从皮影表演中汲取灵感。有人把皮影繁复华美的纹理融入画面设计,增加了作品的装饰感;有人借鉴皮影戏强烈的色彩对比,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。李岩说:“学生在光影交错的创作实践中,潜移默化地增强对非遗的认知和热爱。”
后来,有学生抱怨动作制作工作量太大,李岩及时优化技术流程,教他们只绘制核心关键帧,利用软件进行智能补间,创建可复用的动作库,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。张雨怡说:“李岩老师教的方法既减轻了我们的作业负担,又保留了非遗的精髓。”
更让李岩欣慰的是,这几年,学生创作的《田忌赛马》《赵奢秉公执法》等作品陆续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。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林关成说:“我们的学生正逐渐成为非遗的‘数字传译者’,这正是教育赋能非遗传承的意义,让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文化记忆的非遗,既能扎根传统,又能融入当代。”
从“一个人的梦想”到“一群人的行动”
李岩的脚步并未停留在皮影动画中,她大胆迈出了新步伐。
2024年,她牵头组建了大学生非遗动画创作团队。融合动画、编导、数字艺术等专业师生与非遗传人,将目光投向更多渭南非遗——富平阿宫腔、合阳提线木偶、华阴老腔、澄城刺绣……
“我们深入挖掘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与传统美学,希望用动画的镜头语言,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符号‘动’起来。”李岩认为,让非遗“活”在年轻人手中,才是最好的传承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去年,李岩主持的非遗活化研究课题《新媒体赋能非遗:富平阿宫腔传承与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》入选2024年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;《华县皮影的传承发展与旅游活化路径研究》入选2024年服务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;《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》入选2024年秦创原科研专项计划项目。
“这些项目以动画为媒介,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,也活化了本地的地域文化符号。”林关成说,这不仅为渭南文旅宣传提供了生动的载体,还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的鲜活范例,更是“非遗助力乡村振兴”的具体实践。
从最初那个被皮影震撼的旁观者,到如今带着团队深耕“非遗+动画”融合创新的探路者,李岩的这份非遗情缘,早已不再是一个人的坚持,而是一场关于传承的接力,让非遗的生命力在年轻一代的创意里不断延续。
渭南日报2025年9月8日 1版